车丹 1718402011 17级教育学(师范)
《乌合之众》这本书主要是研究大众心理的,作者对群体所下的定义是:群体是一个特殊的心理整体,指的是受某一事件、演说、激情、恐惧、爱恨的刺激而聚集在一起,为某个目标或某些精神需求而有所行动的人。他的这个定义在我们现在看来仍旧是同样适用的,即使是时过两百多年但是作者当初描述的群体的盲目性以及冲动性放在我们这个时代仍旧是合适的。但是一方面我觉的作者从自己所处的环境出发,描述的都是群体暴力所带来的不良影响,否定了群体给这个社会带来的进步意义。
我们不可否认,人有的时候加入群体,便会随大流,无意识占上风,智力减弱,很难做出明智的事情,如果有人在那里做理智的分析很可能会被无视或攻击。就如现在的网络暴力一样,网民很容易被带节奏,然后情绪激昂,表现出一种极端的行为,有时候真相在他们看来并不是那么重要,他们只想要看到他们预期的“真相”,他们要以此发泄对这个社会的不满情绪,证明这个社会的黑暗。但是如果我们冷静下来想想就会发现,权利是掌握在少数人的手中,他们所做的决定都是以自己的利益为出发点的,而这必然会导致下层的受苦受难的权益受到损害。而若下层的穷苦大众不联合起来他们的处境只会越发艰难,或许他们所提的要求是不合理的,但是如果没有一个激昂的鼓动人心的事件,是很难让群众们能够丢弃自己的安稳而去追求更多的公正,这势必会引起作者所说的通过扭曲事实来达到某种目的,但是我们必须要承认的是这是可以在掌权者的协商下达到理智的解决的。还有对于人们不愿意相信官方的解释而选择自己的眼中的真相的时候,这难道不应该是政府应该要考虑的事嘛,为什么没有公信力,失去民心。不还是因为太多的官官相护,官商勾结的丑闻了,让人民寒了心。在国家的安定角度来看群体是不利于国家的发展的,但是从下层群众的角度来看是有利于自己的权益的争取的。
就如作者所说的“群体不擅讲理,却善于行动”。我们可以从历史的角度来看,群体的特征一般是由中下层人民构成的,他们缺少知识,没有文化,没有地位,是受不公待遇的人他们要合起来反抗。如果你要让他们去和那些能言善辩的人去说理,怕是一百个人也说不过一个诡辩的人。讲理是统治阶级的特权,可是什么是理呢,中国有句话叫做“婆说婆有理,公说公有理”,在既得利益者看来那些奋起反抗的人是没有理的,而在那些反抗的群体看来那些高高在上的人是没理的。还有作者以所属的特定的组织的群体为例,说明了群体会使人盲目,失去理智的判断,认为在陪审团中那些有学识的人也会做出和普通的人一样糟糕的决定,认为是因为群体的力量使他们失去了有效的判断力。可是这是一定的嘛,未必吧,或许只是迫于压力,他不愿与他人对立,他选择随大流而明哲保身,他不是失去了判断力而是不愿去做以他的见解的出发的理性。
我写了这么多不是否定作者的观点,而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群体可能会给我们带来什么。当然我承认作者所描绘的群体所带来的种种不好的影响确实是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但是我觉得我们也应该看到群体给我们这个社会所带来的贡献,而不是一味的去否定他们。毕竟所有的事物都是存在两面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