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电芝教授

一、个人简介

刘电芝,1955年生,河北文安人。苏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应用心理学研究所所长。曾任苏州大学澳门太阳网城官网院长。兼任全中国心理学会理事、中国心理学会心理学质性研究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学分会课程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苏州市孤独症研究会会长,曾任中国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专家组成员、中国心理学会教育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心理科学》编委等。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中国心理学会认定的“中国心理学家”。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中国心理学会学科建设成就奖、苏州市“十大女性创新人才奖”、苏州大学教学名师奖等。长期从事学习心理学与教育研究。在Scientific ReportsFrontiers in Behavioral Neuroscience、心理学报、教育研究等杂志发表论文300多篇,独撰或主编专著、教材和译著20多部,主要代表作有《学习策略研究》《中小学生学科学习策略的诊断与培育》《教育与心理研究方法》。

二、主要学术成就

从事高校工作40年,在学习策略领域深耕,持续、系统地对学习策略的理论、测量、研究方法和生成机制进行了系列探索,居国内领先地位。发表策略文章近200,出版8部系列学习策略专著,主要代表作有《学习策略研究》《高效学习策略指南》《中小学生学科学习策略的诊断与培育》。《学习策略研究》是国内第一本具有完整体系的研究型专著,该书连续印刷出版3次,被引1200次(CNKI资料),2007年北大图书馆的“中文图书评价”,对我国解放后出版的100多万种中文图书分学科评比,该书在“自学”类图书中名列榜首。《高效学习策略指南》总结梳理了9种通用学习策略,是国内第一本全面系统反映通用学习策略的著作。《中小学学科学习策略的诊断与培育》涵盖了中小学(中学语、数、外、物理与化学;小学语、数、外)8学科学习策略的诊断问卷及策略意识与情感影响因素问卷,包括16个问卷的编制、调查与多学科的策略教学实验报告,为后续的学习策略研究提供了系列工具。在策略教学上,经全国150多所学校多年的策略教学实验,提炼总结出策略有效教学的五阶段、四条件与五要素,打破了美国著名学者Miller提出的策略“利用性缺陷”的桎梏。在理论研究上,创造性地提出了学习策略的多重加工模型,从整体上和动态上描述、解释了儿童现有策略的变化、新策略的获得和旧策略的消失,对策略发展、乃至认知发展的解释具有普适性。

从内隐学习角度对人类科学研究的重大问题——意识进行了探索,揭示了内隐学习意识的渐进发展阶段性特征及其脑机制:(1首次发现静息态的额叶﹑脑岛﹑扣带回﹑杏仁核和海马的自发脑激活能预测渐进意识,任务态下额叶﹑顶下小叶﹑壳核是意识渐进变化的关键脑区;(2)新异刺激﹑人格开放性能影响内隐序列学习渐进意识;(3)对传统的PDP对抗逻辑意识测量方法提出了质疑,提出了新的反向对抗逻辑范式,并经团队多次实验证实测量更为有效。在该领域发表文章21篇,其中7篇发表在Scientific Reports与心理学报上。

完成国家社科基金性别角色的研究上也取得了系列显著成果,新编制了根植于中国本土文化的《中国大学生性别角色量表(CSRI-50)》,为后续国内性别角色研究提供了可靠、有效的工具。对大面积、跨地区取样获取的6241名被试的调查首次揭示了我国青少年性别角色单性化迅速减少,未分化快速增长,性别角色倒错者增多的巨大偏移的堪忧状况。质性研究发现性别角色的三个发展关键期(儿童早期由父母主导、青春期由自我认知与调节引导、后期由重大生活事件影响),对其理论建构与引领有重要影响,主要成果发表在心理学报、教育研究与心理科学上。

三、对学科发展的主要贡献

将长期研究总结的优秀学习者成功学习策略教给大面积学生,已使全国150多所实验学校学生直接获益。策略研究成果得到多位前辈专家的认同与好评,前心理学会理事长杨玉芳教授认为“提出的儿童学习策略多重加工模型,具有创新性”,华东师大终身教授李其维认为“该研究是目前国内至今为止,堪称全方位系统的有关儿童数学学习策略加工机制及其发展的一项研究”。 

策略研究不仅促进了我国学习心理的理论、测量、研究方法与策略脑机制研究的发展,在教育学与基础教育领域亦产生了深远与广泛的影响,从1997年以来一直担任全国课程专委会常务理事,在教育研究、华东师大学报(教科版)、课程教材教法等教育杂志上发表140余篇文章。由于在学习策略研究上的突出成就,应江苏省教育厅(2015年海峡两岸苏台基础教育会主办方)与基础教育论坛(人教社2018年主办方)邀请,代表江苏省做 “学生发展与教学改革”、“策略教学与课堂教学变革”的研究汇报,每年为郑州、广州、湖北、贵州、江西等地国培班教师做策略教学讲座20多场,累积直接受益人数6000人左右。

关于促进性别角色良好发展的建言献策,被专供苏州市委领导阅读的《决策参考》(2011年第15期)采纳。指导本科生完成的“跨越两性界线”研究成果获第十一届全国大学生挑战杯一等奖。性别角色偏移的调查结果引起了社会的广泛重视,国内外50多家媒体(人民日报海外版、羊城晚报、中央电视台网、新华网、人民网、中国教育网等)对此进行了报道。

在研究方法领域,出版了受学界好评与读者喜爱的教材《教育与心理研究方法》(西南师范大学1997年出版,连续印刷8次,2011年出版了修订版),曾被西南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河北大学、云南师范大学等高校作为教材。原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组长、原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所长匡培梓教授认为该书“在从事教育科研中犹如敲门砖,不仅对教育科研的新手而且对长期从事教学和科研的工作者都是一本很有用的参考书”。将三论引入我国教育科学的第一人的著名研究员查有梁教授热情赞扬该书“是一本有突出特点的、有创新的方法论著作”。西南大学王德清教授、博士生导师阅读本书后,在“所得颇丰,所得甚深”的感触下,撰写了“着眼于创新,立足于应用”的书评(载《课程·教材·教法》1998年第10期)。

在多年的质性研究基础上,领衔成立了心理学质性研究专委会,现担任心理学质性研究专委会首届会长;举办了专委会首届质性心理学学术会议,主编出版了我国第一本以质性研究方法为内容的心理学研究集刊《心理传记与质性心理学》;组织了心理学界首个研究质性方法的专栏文章(苏大学报教科版,2019年第1期),推动了国内心理学质性研究的迅速开展,助力了心理学另一种研究力量的兴起与发展。

刘电芝教授2017年开始从自己最擅长的学习策略研究转向孤独症儿童的干预研究。据估算,我国六岁以下儿童孤独症患者大致在150万到200万左右,是中国社会、家庭、教育的切肤之痛,这是一项关乎民生的有重要社会意义的工作。刘教授从心理学视角,创立了团体大社交干预范式,为孤独症儿童康复训练提供了团体干预的理支撑与实践干预的支持。目前已经进行了9轮大社交干预实验,每一轮训练为15-18次,已有200多位孩子参与,效果显著,不仅轻、中度自闭的孩子效果显著,重症与年龄大的孩子也有较明显的效果!不仅行为结果显著,在肠道菌、催产素与脑电指标上都有显著的效果。